爱哭爱闹的孩子怎么管-心理学技巧
发布时间:2024-08-13 11:50:18 已帮助:人 来源:上海厚德明心
遇到爱哭爱闹、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孩子,家长常常会感到无奈又抓狂。这些平日里乖巧可爱的天使宝宝,只要一没被满足要求就会开启哭闹模式,耐心跟ta讲道理根本不起作用,最后往往是家长做出妥协。厚德明心,专业至臻,坚韧可信,助力家庭健康幸福
亲子节目《超级育儿师》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小女孩丢丢每天起床就要吃糖,吃不到就又哭又闹,家长怎么哄都停不下来,令人苦恼不已。
相信很多家长看到这一幕都会产生共鸣。今天的文章为大家分享两个心理学小技巧,让您也可以像育儿师一样,轻松平复宝宝的情绪。
技巧一: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想要孩子管理情绪,家长要做的步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所谓接纳就是您要认可孩子现在有情绪,并且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发脾气,反应就是制止,希望孩子的负面情绪尽快消失。《超级育儿师》中丢丢的妈妈和外婆就是这样对待孩子的。面对哭闹的丢丢,妈妈的做法是制止她的哭闹:“别哭了,行不行?”丢丢哭着不想让婆婆走,婆婆也是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告诉丢丢:“别哭了,别发脾气。”结果丢丢哭闹得更凶了。
育儿师是怎么做的呢?丢丢在妈妈怀里哭闹的时候,育儿师说:“丢丢,早上起来不能吃糖,你很难过,很生气,所以你哭了,对吗?”丢丢听到这样的话,虽然还在哭,但是明显安静了一些。这样一句对事实的简单描述,所传达的就是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它在告诉孩子:我看到了你的情绪,我了解了你的需求。孩子的哭闹往往就是一种需求的表达,当他们一直被控制,被要求“不能哭”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看到,只能以更强烈的哭闹再次表达。
所以您看,一味地排斥负面情绪,制止哭闹其实是没有效果的。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需求被看到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平静下来听您讲话,您的疏导方案也才可能产生效果。
技巧二:将负面情绪具象化
很多家长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孩子爱哭爱闹都是被家长惯坏了。
发展心理学却告诉我们,童年期的孩子爱哭爱发脾气,并不是故意跟大人作对,而是跟他们的大脑发育水平有关。儿童大脑中负责调节和控制情绪的前额叶发育还不够成熟,导致他们还不具备理性思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与此同时,童年期的孩子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理解情绪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很多年龄小的孩子生气、难过的时候,并不知道如何很好地表述,只能以哭闹的形式进行表达。
将负面情绪以具象化的方式教给孩子,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情绪。
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中将不同的情绪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将它们装在形状不同的瓶子里。
“黄色代表快乐。快乐就像太阳一样明亮,和星星一样闪耀,很容易感染身边的人。”
“快乐的时候,你会哈哈大笑,想跳起来,想出去玩,还想和朋友们分享你的快乐。”
绘本中,快乐、伤心等抽象的词汇用月亮、乌云来类比,不但让孩子认识了情绪,还将情绪和孩子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感受时,孩子也知道如何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
负面情绪具象化不但可以用来孩子认识情绪,还可以用来疏导情绪。
在丢丢的案例中,超级育儿师用的就是具象化负面情绪的方法。面对哭闹的丢丢,育儿师准备了一个大瓶子和白色红色的乒乓球,当丢丢哭闹的时候,就会告诉她:“你现在发脾气了,我要放一个红色的球在瓶子里。”当她平静下来的时候,会放一个白色的球,并且告诉丢丢:“你现在平静了很多,我要放一个白色的球在瓶子里。”
这种将情绪以不同颜色的球来代替,既是一种奖励机制,也在以一种具象化的方式帮助丢丢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很多时候孩子是不能意识到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的,白色的球和红色的球正是一种外化的提示,让她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转变,由此才能知道自己接下来怎样做才能变得更好。
总之,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控制和制止,而是要先接纳他们的情绪,并且采用具象化引导的方式,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亲子间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