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来源: 中加枫华国际学校 编辑:佚名
居家防护阶段,电子产品的使用是否给您和孩子带来不少麻烦?孩子变成“手机控”,说不理劝不听,亲子之间矛盾不断冲突升级。中加枫华国际学校本期『心智慧家长课堂』带您和孩子走近电子产品,分享帮助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方法。
依赖背后有原因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陷入电子产品,是因为懒惰、贪玩。有的家长视其为洪水猛兽,网课学习外严防紧守,无奈越禁越玩越陷越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如此着迷呢?
各样App“粘性”高
App的设计者有网络工程师、脑科学家、心理学家、程序设计师等等,他们根据人类行为特点、大脑规律、用户需求,设计各式应用,目标是“抓住”客户,用持续快速的新奇点形成“高粘性”,让客户离不开放不下。刷屏时如果敏锐觉察到注意力被粘被占,或可夺回大脑控制权。
“多巴胺”奖励机制
大脑喜欢短暂快乐,多巴胺激素的分泌,会使人产生“快乐”这种感受。朋友圈被点赞,“社交获得”的满足产生多巴胺;游戏通关高分体验,“成就获得”分泌多巴胺。比起做题、背单词、站起来运动,大脑更喜欢刷会微博、打个游戏、看会抖音。为了快速持续获取这种短暂的“好感受”,人们会倾向重复简单易操作的活动,而放弃需要长期投入努力才有所收获的复杂活动。因此,锻炼“延迟满足”能力成为自律关键:比如“过10分钟再吃零食”,“20分钟后再看”,“数学作业写完再打游戏”,打开锁屏前叫停大拇指。
孩子的“内在需要”
吐槽电子产品前,理清孩子属于哪种类型的手机玩家。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重新来解读孩子目前的需要:
游戏控:某荣耀、某精英。孩子大部分时间花在游戏上,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掌控感。现实生活中有能让孩子获得类似感受的事吗?创造契机,陪伴孩子获得现实小成就,“不做游戏中的王者,勇做生活中的英雄”。
社交控:朋友圈、qq、、微博。交友需求的孩子,在里获得融入人际的归属感、存在感。现实生活中孩子朋友多吗?周末与孩子多去朋友家做客,参加露营骑行、读书会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广泛与现实人交流。
娱乐控:bilibili、抖音。孩子在视频、小说中获得充实感。生活中有向往的目标吗?帮孩子发掘小的长处,找到兴趣点、立足点,陪孩子读纸质书、旅行,参与公益活动,和孩子一起感受屏幕外的充实。
合理适度有方法
护眼法则“20-20-20”
防疫特殊时期,网课学习、休息娱乐电子产品的使用都超出用眼限度,干涩、酸胀、看东西模糊。眼科专家提出,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6米),闭眼休息20秒。帮孩子买护眼食品或敷眼贴眼药水,告诉孩子特殊时期如何爱护眼睛。
事先商定“手机使用协议”
提前与孩子商量使用规则,比事中与孩子发生冲突效果要好。关于使用时间,奖惩规则,孩子可能碰到的困难,需要父母提供的帮助。
重新设置手机
卸载手机软件,尽可能保持手机简单;把不想删但确实偷走时间的APP放进最末文件夹;增加密码、手机放置距离,提高手机使用复杂度,以减少使用手机;关闭新消息提醒红点、新消息提示音。
借助工具
“番茄ToDo”,学霸模式、定时锁机,屏幕计时,提升专注,避免其他App来抓你;“Forest”,界面干净,充满设计感;“不做手机控”,监管玩手机,远离手机诱惑。屏幕管家,限制使用时间,超出时间被强制锁屏,帮你及时抽离。
替代事务
尽一切可能陪伴孩子做可以离开手机一会的事,如做家务、外出吃饭、周末去朋友家、音乐、画画、阅读、户外运动。
空白时间
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给孩子规定“1小时”休息时间。这个时间段不允许玩游戏,但也不允许学习。她发现孩子在这样的规定下,不那么反感,相反还创造出很多有意思的活动。
设立小目标
如果孩子拒绝实现当前目标,可能目标不适合孩子,或目标对孩子来说太高达不到。把目标商量到适合孩子,再商量具体做法以推动孩子逐步取得进展。
中加枫华国际学校报名、校园参观及了解招生动态,请: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