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花神咖啡馆传承了哲学讨论的传统,有人会定期在这里举行“哲学沙龙”。随行的一名法国人介绍,咖啡馆与哲学是巴黎的一个奇妙组合,不过对于爱好哲学的人来说,花神咖啡馆还是太过喧嚣,的体验是位于巴黎第四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
“灯塔咖啡馆”是哲学家马克·索泰1992年创办的,当时是巴黎家哲学咖啡馆,这里每周末聘请一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据了解,每次讨论的主题都是客人投票选出的,比如“自由是无主义状态吗”“暴力有好坏之分吗”“懒惰是否能算是一种权利”等。参与讨论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知识分子,也有企业职员、工人,甚至家庭主妇。这种哲学咖啡馆后来风靡法国,类似的店在全法国有上百家,这种“咖啡馆+哲学”模式后来用来泛指“平民化的哲学探讨”,被引入到乡村、医院、监狱等地。
法国人对哲学的热爱,在巴黎天文台也留下佐证。在参观巴黎天文台时了解到,这里每年会招收200多名市民学生修读天文学学位,这个学位纯属荣誉性质,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但有很多人争相报名。
天文台的负责人说,天文学对法国人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在研究宇宙的过程中会更深刻地理解人生。
更令人惊讶的是,巴黎火车站报刊亭出售一本名为《哲学》的杂志,据了解,这本杂志很畅销,曾被评为法国期刊奖,巴黎街头的任何一个报刊亭都能买到。哲学这种看起来深奥又“无用”的东西竟栖身于市井报刊亭,足以反映出法国人平时的生活离不开哲学思考。
法国教育非常重视哲学,学生进入高中分科后,不论是文学类、科学类还是经管类,都要必修哲学课。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高中毕业会考的门就是哲学,考4个小时的论述题。每年的考题都很深奥,比如今年的题目包括“我有权利做的一切事都是正确的吗”“我们能从自身文化中解放出来吗”“理性能够解释一切吗”“艺术作品必然是美的吗”等。
据了解,每年考试完,法国媒体都会热闹地报道这些哲学考题,电视台会邀请大学教授进行解读,还会让各路明星来谈自己的看法。
了解了法国深厚的哲学教育传统后,也就不难理解法国中学生为什么会为哲学打架。2015年夏,波尔多高中会考哲学考试的考场外,一名事后证实是康德信徒的考生喊了一句“黑格尔,你丫闭嘴”,立刻引起黑格尔拥趸的不满,两伙中学生陷入混战。
在这种高强度的哲学教育背景下长大的法国人,对思想、理论和逻辑特别看重。在法国生活多年的一个美国人对感慨道,“理论上可行,但是实践中是否可行呢”这句常用的话,到了法国人那里会变成“实践中可行,但理论上是否可行呢”。
近年来,随着欧洲恐怖袭击的增多,孩子会向父母提出有关生死、战争与和平、恐怖主义等问题,于是法国开始流行儿童哲学工作坊,老师会引导儿童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吗”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