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保研人群
成绩优异
成绩,无需多言,永远是保研竞争中的硬通货。
即便有些院校开始试点取消绩点,但是对于大部分保研er来说,绩点仍然是未来数年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在保研er的评价体系中,绩点代表着保研er的下限,学习和考试几乎是最简单的事了,如果连成绩都不达标,基本就告别了保研。
如果本科院校不够优秀,对于保研er的成绩考核也会更加苛刻,想要保到好院校,绩点必须是专业di 一。
所以在保研er中,很少出现控分大师,每次考试都能精准控制在第几名。
在大家都卷出天际的背景下,每个保研er能做的,只有拼命往di一名考,至于最后排第几,要看别人考得怎么样。
科研能力突出
研究生之所以叫研究生,是因为他们学业的重心,或多或少在科研上。
本科生的主业是学习,研究生的主业除了学习,还有科研。
适合学习的人,不一定适合科研,因此每所院校招收研究生时,一定会对同学们的科研能力、科研潜力加以评估。
什么是科研?科研就是对自然、社会、人文各方面的探索,提出并解决人类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理解和在一定框架内的运用。
而科研,需要的是向内思索、向外探究的勇气和毅力,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严谨的学术思维和不竭的创新动能。
竞赛成绩较好
大学期间,同学们可以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创业竞赛或学科竞赛,在一些有分量的竞赛中拿到奖项,可以在最后的综合评测中加分。
甚至很多学校还为竞赛能力特别突出的同学专门设置了保研名额,只要获得学校文件中规定的大型竞赛的相应奖项,有突出科研学术成果的即可获得保研资格。
竞赛虽然不是保研中的必选项,但是近些年妥妥是加分项,因为竞赛更加考验同学们的基础知识、项目管理、人际交往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高等院校看重,未来的用人单位更加看重。
某种程度上,竞赛能力与成绩,对于个人生涯规划与发展,有更长远的影响。
有丰富的个人爱好
这里所说的个人爱好,往往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精彩的业余生活,且能和目标院校老师同学产生共鸣的。
比如运动类爱好,在一些体育氛围相当浓厚,甚至老师带头参与的学院,会很受青睐。假使保研er正好是他们紧缺的“运动人才”,在面试中甚至会加分。
比如文艺类爱好,琴棋书画,也是一些追求高雅风尚的老师的心头爱,假如能和他们产生共鸣,好感度一下就上来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人的爱好,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生活情趣。毕竟研究生生涯很辛苦,没有良好的生活情趣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很容易就抑郁了。
有个人爱好,至少可以为研究生生涯的健康上一道保险。
从大一开始,你能为保研做什么?
认清你的专业
记住,保研的前提一定是在现在的专业中能学得进去,扎得进去。
保研不是换个身份就完事,而是要和你现在的专业再续前缘,继续相爱相杀。
如果这个专业你都不喜欢、没兴趣,就算保研成功,未来的日子也会很痛苦。
所以大一要做的事,就是认清自己的专业,到底在学什么、干什么,自己愿不愿意从事这个专业。
如果深恶痛绝,大一就尽快转专业。如果还能接受,但是不想长期从事,在大一提前寻找自己喜欢的专业,通过跨专业保研,换到自己有兴趣的专业读研。
培养自己的能力
上文中提到的科研能力、竞赛能力,需要从大一就开始培养。
虽然不提倡一上来就做项目负责人,没学会跑就先要飞。但是可以通过多接触、多交流、多体会,形成大致的认知和能力体系框架。
多观察,多实操,积累经验,能力就是这么培养的。
所有大神,都是从小白一步一步过来的。不存在大一啥都不会,大三突然开窍会写论文会做项目了。
大一是机会最多,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一定要多尝试,找到自己的能力所在,重点培养。
等到大三再来左冲右突试图有所斩获,就已经迟了。
培养良好人际关系
保研绝对不是孤军奋战,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保研er的保研之路更轻松愉悦。
朝夕相处的舍友是保研er们大学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可以和他们分享。
良好的宿舍关系,能大大提升生活质量,投入保研竞争时也会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优秀学长学姐,在大一一定要早点认识,老乡会、学生会、军训、讲座,都可以留个心眼,及时要到联系方式,平时多多请教,注意礼貌。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乐意分享他们在保研之路上结出的经验果实。这些经验果实,能带保研er穿过无数雷区,少走无数弯路。对于身边的同学,潜在的竞争对手,建议和他们多多交流,一方面是展现自己良好社交面貌,另一方面也是摸清他人的脾气秉性。哪些人可以作为好的对手好的伙伴合作共赢,哪些人两面三刀需要敬而远之,这些在大一就要分辨出来。
内卷日益激烈的时代,我们希望更多同学打破信息差,看出大势所趋,尽早谋划,从大一开始,坚定选择保研,持续备战保研。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保研人群-大一开始你能为保研做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16 14:12:17 已帮助:人 来源:上海后保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