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学成归国,选择教书育人。2008年,风华正茂的李一晓老师刚刚踏出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校园,同一时间,她又满怀热情地走进了领科教育上海校区校园。期间,她一直站在教学的线,而这一站就是13年。13年的时间,能将多少学生送往梦想的彼岸,又能将自己的精神雕刻出怎样的美丽曲线?让我们走进李老师的教学世界,聆听她对自己、学生、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一些看法。
领科教育上海校区
经济组李一晓
商务老师、经济老师
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硕士
13年IGCSE、A Level教学经验
“努力做一位懂学生、懂老师和懂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因人与人的联结而笃定教育之路
一缕书香,在生命中芬芳;一个职业,在家族里延续。2008年,刚刚拿到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硕士学位的李一晓老师放弃了名企的高薪职位,满怀热情地走进了一所普通的国际中学。出于什么理由,李老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李一晓老师深情而幸福地回答道:“我出生在教师家庭——母亲、姨妈、堂哥、堂姐都是人民教师,成长在父母的平等教育观念中。从记事起,老师的形象与亲人的形象便紧紧地在一起——小时候,身为老师的母亲会常常带着我去他们班里,班里的哥哥姐姐非常照顾我;长大后,一到逢年过节,家里都很热闹,陆陆续续有母亲的学生前来拜访。”
“无论是小时候,母亲的学生给我的快乐记忆,还是长大后,母亲与毕业生们营造出的促膝长谈的温馨场景,都让我觉得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人与人的联结。如果这种联结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会让人终身受益。”
当又问到李老师“为什么次的选择就能坚守12年”时,她慢条斯理地说,“从来没有什么选择是‘一眼一生’,能够让人笃定的选择必定是其中受到了无数次的正面影响,当外界的刺激能让一个人产生正向的情绪,那么她会愈加肯定当初的选择,从而也会赋予所选择的更多美好意义。”
“就拿12年前选择教育来说,虽然这一路走来有着不可言说的艰辛,但收获了很大的精神愉悦,尤其是这些精神愉悦是来自于自我认知的提升、学生家长的肯定:与届毕业生的方式从变成,看着他们一个个变成职业人;从我的学生变成他人的父母,与他们的聊天话题越来越多,不再是我引导他们成长,而是他们启发我去思考;每年毕业季的时候,毕业生会突然变得懂事,不再让我生气操心,而是和我分享高中几年里的成长故事以及我对他们的影响;我之前带的学生张正怡,在回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的时候,约了几个班里的学生(叶恬和徐心晨)来看我,看着她们一个个稳重成熟的模样,听着她们聊着以前班级里的往事,这何尝不是跨越时间的心灵交流呢!”
为人师的幸福大概便是李老师所描绘的画面——第1届毕业生宋邵俊、余成威与第12届毕业生林昊、赵笳含等同学回国返校会看母校和老师,寻找记忆,诉说着在国外的点点滴滴。
李老师又接着说,“回想这些与毕业生持续的一幕幕,让我体会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我对你’,而是‘我和你’。这种关系,绝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为了某种目的(升学)牵扯在一起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人生的体验,一种从彼此身上体验到的,有助于我们个体内在的关乎生命发展的个性化的体验。”
“正如德国教育家诺尔所说:‘教育的关系不只是奔向目的的手段,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了自身的意义;是一种充满了痛苦和欢乐的情感。’在这些年的教师生涯中,我越来越被这种不一样的情感所感动,当我用真挚的情感去唤醒和影响学生时,我能在他们的身上或近或远的感受到真挚;同时,我又作为教师的孩子,看到母亲和她的学生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时,我为教师的人格魅力而动容。”
因为从亲人身上看到教师的力量与生命的意义,从学生身上获得人生的乐趣、希望和动力,哪怕曾经有过徘徊和迷茫,但经历过这些年的磨练后成为更好的自己后,李老师自信满满地说在家人与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发现最初的选择就是最正确的选择。所以,李老师笃定地选择了这条教育之路。
因师与生的交叠而领悟教学相长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经济学是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新课程,想要学好这门课,不仅需要记忆和理解专业词汇,还需要撰写论述题和分析案例。同时,对于经济学老师来说,她需要不断增加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水平,才能把学生领进经济学之门,获得不错的考试成绩并真正理解经济学的原理。
当问到“如何实现自我提升”,李老师谦虚地说道:“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太好。因为我已经深刻意识到‘教师的定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天你就将停止教学’,所以,一直以来不断想着法子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知识。回想这12年的教学生涯,我习惯在工作中向书籍学习,在课堂中向学生学习。”
“首先,由于经济学教学除了需要熟念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生活实践经验,才能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一些深奥的宏微观经济学理论。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经济和商务知识并且各取所长,因此,我选择并挑战同时教授经济和商务,结合这两门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我会将理论(经济学偏理论)实际(商务偏实践),让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入手去了解市场,再引导他们去关心时事政治、法律知识、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等。
“这种将不同学科知识穿插讲解的方式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晦涩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掌握‘跨学科知识’。最终,它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能完善我的知识结构。”
IG阶段,新生几乎是没有经济和商务背景的,所以知识点的传递是层层递进的,是深入浅出的,但到了AS阶段,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IG经济/商务背景,但从体制内转到国际课程的学生相对一开始接触经济/商务是比较有挑战的,所以较IG而言,她在A Level授课方式会有一定的调整,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和尊重差异化,给不同需求和能力的同学有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和题材。
当然,李老师也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如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参加经济挑战赛和商业模拟竞赛,用来充实自己对这2门学科的充分理解并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当然,倡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拓展的知识之外,李老师还提到,因为目前领科已开设了三种不同的国际课程体系(A Level、IB和AP),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所以李老师也希望有机会体验并教授除A Level之外的其他2种体系课程,让学术资源得到整合并发挥他们的优势来帮助我们的学生。
李老师接着说:“其次,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本质上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研究这些人们在面临的约束下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对个体和对整体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经济老师,她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授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以让学生取得不错的升学结果,更是向学生展示经济学中的人文关怀,以及培养学生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去认识和分析这个世界运行机制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会要求学生看各种书籍,如政治、历史、地理方面的书,乃至文学书籍。当我对学生提出这一要求的同时,也间接鞭策着自己。正如《礼记》中所说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比如说,在课堂上当我讲到某一个经济学理论的时候,会有学生提出‘老师,是不是可以引用某一本书里的内容去理解这个理论啊’。每当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或从他们的讨论中,我都会很受启发,要求自己不断地看书,不能做一个让他们失望的老师。”
“最后,我觉得老师的学习对象是她的学生,因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老师只有过硬的学术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去思考。因此,我会在一堂课的开始邀请学生们讨论与这门课相关的最感兴趣的话题,分享他们的观点与个人经历。从而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提出问题的角度、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以及捕捉青春期少年心灵的波段,最后,我会根据他们的状态调节我的授课方式,以实现师生心灵共振的频率。”
“我认为这是教学的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觉得你和他们在同一个频道,有了这一步之后,我便有了更加了解他们的机会, 从而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接下来的知识传授和思维引导就不会受到阻碍。”
教师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呢?李老师的坦诚分享给出了答案——成为LIFE-LONG LEARNER 终生学习者,向书籍学习、向学生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同时,不断地反思和更新教师这份职业的内涵。
因心与心的开放而遵循平等沟通
于学生眼中,李老师是一位温柔而坚定的师者;于同事眼中,她是一位体贴风趣的姐姐,“与Betty共事是一种享受,她不会反复提醒我们任务的繁杂,而是给我们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环境,如春风化雨,工作不知不觉便完成了。”这样的教育与处事智慧是如何修炼而成的呢?是天赋凛然,家庭熏陶,抑或是名师指路?
“如果说我的这些做法能称得上是智慧的话,那么,我认为这些智慧是从经验中所得,向心理学所借。”李老师时时不忘反思过去与总结经验,也处处学着从其他方面借助力量。
“从成为一名教师之时,我便担任班主任工作。刚做班主任的那几年,为了对得起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信任,我不断想办法提升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或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阅读相关书籍来增强了解班主任管理有关知识,以及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使我和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在近1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给我帮助最多的便是心理学,从中我学会了倾听、接纳、尊重和平等沟通等等。”
在李老师的慢慢讲述中,看到了李老师的成长和蜕变,“刚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面对一群和我年纪相差不大的学生,我是不容易调整好自己的教师身份——看到他们不爱学习或者不遵守校纪校规的样子,容易生气发火。当情绪释放完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还伤害了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而现在的我在面对相似的情况时,不仅不会生气的,反而会理解和接纳一个事实——我的学生是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弱,敏感又冲动,不仅面临着学业的困惑,还有着成长的烦,最后选择用温和的态度去告诉他们前因后果。当然,学生会不断挑战老师的耐心,因此,老师需要不断修炼才能一直做到温和。”
对于李老师来说,班级管理的这些年,是一个不断塑造自己的过程,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锻炼着她,“当一个学生在我面前,声泪俱下、袒露心声的时候,我既难过又感动,为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储备不够无法帮助学生而难过,也为学生信任我而感动;当观察到班里出现了行为不太符合平常的学生,如何做到既不会惊吓到他们,也能让他们敞开心扉呢?”
“除了把他们在学校的举动告诉家长,与家长共同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之外,也别无他法,只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个环境里平平安安的经历,也能体会到幸福和温馨,使他们的负面情绪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
“这些点滴都不断提醒着我,在教育关系中,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不断发展的人,老师向学生呈现出什么样子,学生便成长为什么样子,而连接这两者之间的桥梁便是沟通。沟通是在自己的世界上打开一个窗口,使得学生的那个世界跟我这个界产生交集,与他们构建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和认可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两个世界的对接,是两颗心的相互开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传得是什么道,解得又是什么惑。从李一晓老师的分享中可以看出,她传授的是“学生作为社会个人需要认识、关怀和融入世界”的道理,解决的是“学生如何获得更好个人成就和向世界敞开心扉”的难题。因此,李老师当之无愧地成为学生和同事眼中的教育智慧者。
领科教育上海校区报名、参加入学测试及校园开放日,请拨打: ,或通过下方报名通道登记。